2018年5月9日下午,我校在第四会议室召开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课程暨赞比亚北工院分院课程建设工作布置会。副校长周燕、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唐正清、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李长青、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巍、基础教育学院院长王佼,体育部主任贾书申、教务处副处长刘文龙、文法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玉芬以及27门课程建设团队负责人等参加了布置会。
周燕副校长首先介绍了“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基地的工作进展,我校既是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也是教育部指定的职业教育走出去八所试点院校之一,市教委以及学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有序开展,在申请招收留学生资质的同时,先后派出各学院教师团队赴国内外院校研修学习。周燕副校长着重强调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的,一是加快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二是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三是“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重点内容,四是赞比亚北工院建设的前提需求。所建课程必须体现中国职业教育特色,体现中国职业标准,满足来校学历留学生需要,满足我校在赞比亚筹建的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北工院分院——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学院需要,满足短期来校“一带一路”国家员工培训需要。周燕副校长强调国际化课程建设实行院长负责制,以月调度的形式有序开展,希望各课程建设团队遵循课程开发原则,严保课程质量,严格经费使用,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刘文龙副处长就课程的建设内容和开发标准为各课程团队进行了详细解读,包括基地项目课程与现有课程的区别,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规划原则。他强调本次课程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要满足其职业成长及职业规划要求,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开发,避免将我们现有的三年制课程直接取用,要学会做减法及优化。
唐正清处长就课程建设的时间节点和费用支出进行了详细介绍,由于基地课程建设是在以往国内课程基础上进行优化,因此重点建设微课资源,以英文为主,辅以中文,需要外协单位协助开发制作。本次课程建设共27门课,2018年度需建设20门课,包括8门基础平台课程、6门机电学院专业课程、4门建工学院专业课程和2门电信学院专业课程,2019年拟建4门机电学院专业课程、3门建工学院专业课程。两年课程建设工作一起布置,同时启动,希望各课程建设团队及时支出,相关费用需严格按照学校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最后,各课程建设团队探讨了课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汉语综合的负责人蔡雯清提出汉语教学的特殊性,是否是零基础教学,是否需要英文授课等等。
相信通过各学院的精心组织,各教学课程建设团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国际化课程建设必将迈出坚实一步。
(撰稿:李炯 摄影:宋康)